NEWS FDN (다큐)

[綠色科技專欄]氣候危機與綠色科技的時代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经济

撰写: 2025-02-07

更新: 2025-02-07

撰写: 2025-02-07 02:58

更新: 2025-02-07 03:07

[綠色科技專欄]氣候危機與綠色科技的時代

[綠色科技專欄]氣候危機與綠色科技的時代



[ESG經營-綠色科技專欄]

The ESG News = 崔奉赫 專欄作家

地球表面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了1.2°C,2024年7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月。北極海冰面積減少了一半,這是40年來首次,席捲歐洲和亞洲的熱浪和洪水證明了氣候變化不再是遙遠的未來問題。科學家們已經警告說,"地球的警訊"已經亮起。在這樣的危機中,綠色科技已超越單純的技術革新,成為左右人類文明可持續性的核心支柱。

過去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基於化石燃料的增長神話,而現在,太陽能電池板、氫燃料電池、人工光合作用等技術正在引領新的範式。特斯拉通過電動汽車的普及改變了交通運輸業,丹麥的維斯塔斯(Vestas)通過15MW級風力渦輪機突破了再生能源的極限,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則展示了對消費主義本身的重新定義。他們不僅僅是銷售產品的公司,更是正在進化為生態系統恢復的平台。

國際社會的行動也在加速。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首次正式提及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國際能源署(IEA)呼籲到2030年將全球再生能源投資擴大到4萬億美元。但是,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按照目前各國的減排目標,到2100年氣溫仍將不可避免地上升2.8°C,暗示沒有技術突破,碳中和是不可能的。

在此背景下,綠色科技被重新詮釋為打破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二元對立的工具。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優化了智慧電網,鈉離子電池降低了對鋰的依賴,直接空氣捕捉(DAC)技術正在將大氣中的CO₂轉化為資源。但是,僅靠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全球學者傑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強調了"能源民主化",娜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則強調了"公平轉型",都突出了社會結構性變革的必要性。

本專欄回顧了綠色科技的歷史歷程,分析了全球企業的實際案例,並探討了面向2050年的技術路線圖和國際合作方案。更進一步地,我們將探討我們面臨的危機究竟是預示人類末日的警告,還是引發新文明出現的契機。

1. 綠色科技的定義與歷史背景

1.1 綠色科技的概念

綠色科技(Green Technology)是指在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的同時,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領域。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提升、廢物管理、環保材料開發等是核心領域,並被認為是實現碳中和和應對氣候危機的關鍵手段。

1.2 歷史發展過程

工業革命與環境問題的開始(18~19世紀):煤炭和蒸汽機的普及導致了大氣污染和森林破壞。

1970年代環保運動的興起: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國際環保議題的討論。

京都議定書(1997)與巴黎協定(2015):設定各國減碳目標,加速了再生能源技術的投資。

第四次工業革命與技術融合:AI、IoT、大數據與能源管理系統(智慧電網)結合,能源效率得到革命性提升。

2. 企業案例:全球領導者的創新策略

2.1 特斯拉(Tesla):電動汽車與能源儲存的創新

電動汽車的普及:截至2023年,特斯拉佔據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15%,在18%的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

超級電池組(Megapack):太陽能和電池組成一體化系統,可儲存1GWh規模的能源,目標是取代化石燃料發電廠。

軟體更新策略:透過自動駕駛功能(FSD)延長車輛使用壽命,減少資源浪費。

2.2 維斯塔斯(Vestas):風力發電的全球標準化

海上風力技術:開發15MW級渦輪機,單機可供應2萬戶家庭用電。

循環經濟模式:目標在2040年實現零廢棄物,並將葉片回收技術(環氧樹脂分解)商業化。

全球合作:已在88個國家安裝157GW裝機容量,並擴大新興市場的業務。

2.3 巴塔哥尼亞(Patagonia):重新定義消費主義

使用再生材料:截至2023年,超過75%的產品採用再生聚酯製造。

鼓勵維修文化:透過耐穿科技(Worn Wear)計劃將產品使用壽命延長兩倍以上。

企業結構調整:2022年將地球指定為唯一股東,將100%的利潤捐贈給環保組織。

2.4 超越肉類(Beyond Meat):食品系統創新

減少碳足跡:與動物性蛋白質相比,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90%。

原料創新:使用豌豆蛋白和甜菜汁製造肉丸,將保質期延長了30%。

全球擴張:在中國投產,使亞洲市場佔有率提高了40%。

2.5 比亞迪(BYD):電動巴士與電池技術

主導電動商用車市場:截至2023年,佔據歐洲電動巴士市場70%的份額,引領城市交通創新。

開發LFP電池:無鈷電池,生產成本降低20%,並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火災風險。

太陽能與儲能整合:2023年第一季度向澳洲供應5GWh規模的儲能系統(ESS)。

3. 未來願景:到2050年的技術路線圖

3.1 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普及

提高太陽能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預計將實現35%以上的效率(目前矽基太陽能電池為22%)。

激活氫能經濟:目標是在2030年將綠色氫氣的生產成本降低到2美元/公斤(目前為5~7美元/公斤)。

能源儲存革命:鈉離子電池將減少對鋰的依賴,預計成本降低50%以上。

3.2 智慧城市與數位孿生

即時能源管理:基於AI的微電網將預測電力需求,減少碳排放30%。

數位孿生技術:透過城市基礎設施的虛擬複製來優化交通擁堵和能源消耗。

3.3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完善

生物降解材料:為了解決海洋微塑料問題,將擴大使用PLA(聚乳酸)材料。

產品-服務系統(PSS):汽車和家電的租賃模式將使資源回收率提高到80%。

3.4 碳捕獲與利用(CCU)

直接空氣捕捉(DAC):克勞斯·拉克納(Klaus Lackner)教授的"人工樹木"技術目標是將成本降低到每噸100美元以下。

將CO₂作為原料生產燃料:正在測試將二氧化碳和氫結合生產合成煤油(e-fuel)的技術,應用於航空領域。

4. 國際組織的最新趨勢與政策

4.1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警告

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根據目前各國的減排目標(NDCs),預計到2100年氣溫將上升2.8°C,並強調需要在2030年前進一步減少年度排放量28%。

4.2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2023)核心內容

需要擴大再生能源:到2050年,全球電力供應的70%必須來自太陽能和風力才能實現碳中和。

適應性技術投資:迫切需要應對海平面上升的浮動式太陽能和防波堤建設。

4.3 國際能源署(IEA)的淨零排放情景

2030年目標: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3億輛,再生能源投資規模達到4萬億美元。

減少化石燃料:2023年煤炭使用量創歷史新高,加強了政策管制。

4.4 世界銀行的氣候融資支持

支援開發中國家:已宣佈計劃在2025年前每年投資300億美元於氣候適應項目。

擴大綠色債券發行: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規模達到500億美元,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投資已成為主流。


评论0